NEWS

經貿稅務要聞

119.120.121.122.123

稅務法務
08-192021

跨境網購 年底推預先報關

2021-08-19    聯合報 / 記者 沈婉玉 / 台北報導

疫情使
網購等零接觸購物大爆發,跨境網購詐騙隨之而來,財政部關務署分析,主要有「跨境網購貨到付款詐騙」及「關稅或罰款詐騙」兩種詐騙手法,籲民眾提高警覺。「實名認證App」也傳遭有心人冒名報關,關務署表示,已揪出一千多件冒名報關案,今年底將推出「預先確認委任報關機制」,未經確認的貨物就不給放行。

目前我國有二千元以下低價貨物進口
免稅的規定,但又擔心網購族「化整為零」逃漏稅,因此訂定「進口次數頻繁」不能免稅的除外規定,規定每上下半年進口超過六次就不能免稅。為了減少網購族委託快遞報關業者要填委託書的麻煩,關務署委外建置了實名認證App,目前綁定數約三三○萬,綁定率超過八成。

近來有民眾透過實名認證App發現,有不知名的貨物以自己的名義報關,不但影響半年進口超過六次就不能免稅的權益,還有可能進口違禁品,擔心吃上違法官司。民眾立即回覆報關不實,表明被冒名報關,並填具檢舉聲明書,沒想到還是收到被冒名進口的貨品。

「快遞物流比資訊流還快,」官員解釋,空運快遞貨物到了關口以後,只要確認報關人委任資料有經過實名認證就放行。實名認證雖然報關後就會發出,請收件人確認,但是民眾不一定馬上回覆,才會導致民眾回覆報關不實後,貨卻早已發出。

官員強調,若遭冒名報關的民眾若完成寄送檢舉聲明書等程序,就會扣除通關次數,不會讓民眾莫名成為頻繁進口人,影響免稅權益。

統計去年全年至今年七月底,共有五萬二千多件實名認證App回覆是冒名報關案件,但有些是誤按、有些是民眾不知道原來在網購平台下單的是外國貨,總計僅一千多件是具名檢舉的冒名頂替案件,其中五六一件已移送刑事偵辦,四一九件仍在行政調查中。

官員表示,今年底前將檢討推出「預先確認委任報關機制」,注重安全不在乎速度、選擇一定要回覆確認才可放行快遞包裹的民眾,以及曾有冒名報關壞紀錄等風險較高的報關行或進口人,都需預先確認完成後才會放行,若超過十五天未確認則退運。

各地區聯絡資訊